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虽面目繁多,但离不开几位重要人物的影响。将宿墨和渴墨相融互渗的黄宾宏,以自己的实践把传统山水画的笔法墨法集成自家神采;傅抱石则是把石涛和东洋绘画糅合在一起,提升了铺水渲染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而将龚贤和印象派的逆光融为一体的李可染,则增进了传统山水画发展的新传统。傅抱石的用水特征,可以代表岭南和金陵画派的水晕墨章;李可染厚而不湿的积墨,开拓了五十年代后京派山水的方向;而黄宾虹曾给长安、浙派的形成以透彻的浸润,并在九十年代后统领当代山水画的整体风貌。 出自岭南的袁学军,并没有受岭南画风的太多影响,而是追溯传统,在黄宾虹山水的研习中熔炼自己的用笔五法用墨七法,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画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重视和沉潜。他学得宾虹山水黑沉苍厚的整体意境,减少设色和渲染的色相变化,一意在用笔中显现墨色的变化和笔性的意味。他选择的是一条艰险的道路:要在传统的笔墨套路里熔铸自己的个性,要在黄宾虹的巨峰下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空间,要在纯粹的语言世界提纯自己的符号与图式。 相对于他的年龄,袁学军的山水画更显得苍厚、清透和静雅。如果说"苍厚"是他学得宾虹宿墨与渴墨的特征,那么,"清透"则是他减少宾虹离乱的笔法而形成的韵致,这是他把自己对于山川的感受乃至他对于自己家乡亲切明朗的怀恋的一种不自觉而然的投射。而"静雅",则来自于他的个性与学养,恬淡而不张扬,雅逸而不狂妄。当然,笔者也寄厚望学军兄及当代山水画家厚积之后的薄发,寄厚望他们在习得宾虹的同时转承多师,寄厚望他们的创作增进更多的当下性和自我意识。毕竟,"厚积"是一辈子的事儿,一辈子的功课,而"薄发"是洞识的自觉,是现实感受的创造。
尚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美术》杂志主编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研究馆员)
|